
发布日期:2025-05-25 17:35 点击次数:133
在生活里,我们或多或少都遭受过发烧的折磨:浑身无力、四肢酸疼、额头滚烫、口干舌燥,仿佛魂儿被抽走了。
但当我们觉得要支撑不下去了,医生却说:没有烧到38.5℃,多喝水,多休息,暂时不用吃药。
可是,明明很难受了,为什么不能吃药?
人体免疫系统依靠免疫细胞发挥作用,但免疫细胞需要及时赶到被感染的患处,才会发挥作用。也就是说,免疫细胞移动速度的快慢,决定了免疫功能的强弱。而体温,对免疫细胞的移动速度有非常大的影响。
免疫细胞中有一种热休克蛋白90(Hsp90),当Hsp90被大量表达在免疫细胞的细胞膜上时,可以极大地增加免疫细胞的移动速度。但只有当人体发热达到38.5℃的时候,Hsp90才会被大量表达。
可以理解为,在正常体温,免疫细胞只是“跑步前进”,但是当体温到了38.5℃的时候,免疫细胞就坐上了“跑车”,可以飞速赶往感染部位,使免疫力得到大幅增强。而且Hsp90一旦被激活表达,即使体温再次降低,其活性也能维持2天左右。
当人体发热达到38.5℃持续6小时以上时,Hsp90就会被完全激活。此时再使用退热药物降低体温,也不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。也就是说,发热是人体的保护机制,可以大幅增强免疫力,所以医生会建议让体温升上来之后再退热,而不提前用药抑制体温升高。
我们要明白一件事,退热治疗并不能帮助我们打败病毒,但可以让我们在打败病毒的过程中更舒服一些。如果不是感觉很难受,也可以不用退热药物。只要体温没有高于40℃,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
一般来说,当腋窝温度达到38.2℃以上,或者虽未到38.2℃,但出现明显精神状态不佳,如烦躁、失眠、精神萎靡等情况时,就可以考虑服用退热药了。过早服用退热药可能会掩盖症状,不利于疾病的诊断。此外体质弱、年龄大、基础疾病较重的人,对发热的耐受程度低,也可以提前使用退热药物,不必苛守38.5℃的体温值。
在感染病毒之后,免疫系统需要时间产生特异性抗体后,才能完全清除病毒,这段时间大约需要7~10天,人类目前的药物不能直接杀死病毒,也无法缩短病程。
有的人在出现症状后,为了“快点好”,会多种药物叠加使用,认为吃药的种类越多,病就好得越快。
但事实上,有些药只是名字不同,组成成分有相同之处。例如,单方的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,而一些复方的感冒药,如氨酚黄那敏胶囊、三九感冒灵、白加黑、复方氨酚烷胺片等,其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。
如果多种药物叠加使用,就相当于加大了服药剂量,容易增加副作用,甚至出现药物中毒的情况。所以,服药前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,看是否存在相同成分,避免重复用药。
本文综合自:①新浪财经2025-04-15《发热别急,退热药攻略来啦!》②健康时报官方微博2025.03.30《为什么发烧38.5度以上才吃退热药》③北青网2022.12.24《发烧是身体在帮你“杀毒”?这种情况先别急着吃药!》
Powered by 188金宝博综合app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